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位置: 学校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学校新闻

赵亚平:大连大学的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专题报告(记录稿)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发表于:2007-04-29 00:00 点击:

大连大学的发展及大学文化建设闪记

—参观大连大学文化建设赵亚平书记讲话侧录

大连大学1987年建校,以原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卫校(中专)三家合一为标志,前身是大连工学院分院,1982年~83年,交由市政府管辖,今年10月6日,是大连大学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回顾大连大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71995年。这个阶段主要是理顺管理体制,解决生存和办学条件时期。

当时有两个指标衡量大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建筑面积、教授(正职)比例。91年以后,教育部开始公开公布不合格学校名单,87年开始初创,建校园,94年教育部正式通知:减少大连大学招生计划。当时学校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92年~94年开始考虑异地置换建校问题,学校没有能力抓学科和教学建设,内部管理体制问题是在解决学校办学条件之后。大连大学命运的改变是在这里建校以后。

建校艰难,更艰难的是观念问题。校党委曾经8个月不能开会,因为在建校问题上对是否换建意见观念不统一,最后勉强达成一个协议:可换可不换。

1995年底大连大学迁入开发区,占地1500亩,耗资4亿资金。新校园建立以后,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机构和专业建设才开始做了大的调整,逐步统一起来。

这一阶段,对大连大学来说也是一个最困难的时期,但却留下了永远的精神:越是困难,越不放弃......。没有大的思路,就没有大的动作,没有大的动作,就没有大的发展。

第二个阶段,19952000年。这个时期是以规范教学为中心的大学发展时期。

大连大学作为本科起点的学校,办学起点太低。(当时师范是专科,卫校是中专)学校要办好本科教育,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规范教学常规,执行教育部本科的教学规范。98年本科教学评估时,大连大学有很多项不合格,如教学计划、备课、教学、考试等等,98年以后,学校形成了130多项规章制度体系。最主要的成果是:大连大学基本合格,教学常规合格。

大连大学这一时期建设和发展的最深感受是:办好学校没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和管理队伍是不行的。对高校的第一条评价就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当时大连大学参加各种评奖推出的人选和其他高校相比,水平太低。

对于大学来讲,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大连大学能有今天的发展,主要是有了教师队伍基础。

当时,大连大学700人教师队伍中,教授20人,博士1人,硕士20人。最深刻的感受:教师队伍是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且必须是先做的事情。学校大力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现在学校正教授有180多,副教授近400人,博士210多人,硕士420多人,在900人专职教师中,博士比例占到22%。根据辽宁省各高校教师结构的统计,大连大学正教授比例最高,博士比例排名在省内高校的5~6名,与辽师、海事大学差不到1个百分点。

学校在大学建设中受到启发,这一阶段主要抓规范建设,抓教师队伍建设。学校01年成立了人才引进办公室,制定出较优惠的政策,在引进条件、评职称政策、待遇等方面比其他学校要高很多。比如引进一个一级教授,学校给予一次性安家费40万,年津贴15万,学校引进的一级、二级教授的待遇远高于校领导的待遇。学校180多个正教授中,有10个一级教授,20多个二级教授,30~40个三级教授,其余的为四级。学校七个校领导加起来的津贴等于一个一级教授的津贴。学校打造了一个优秀的教授待遇。

第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这一时期学校树立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突出科研工作(主要是基础性研究)

2000年以前,学校未接触过国家级课程研究,省级的课题研究也很少。2000年,学校第一次拿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之后每年都有十几项国家级的研究课题,实现了稳步发展。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学校每年都接到几项,科研经费数在辽宁省处于3、4、5的位次上。

学校在提出学科建设基础上,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点提高科研水平,继续大力培养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当然这些都是在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有了一定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一个学校,没有大楼不行,有了大楼没有大师不行,有大师、有好的老师还不行,还得有大学文化。只有有了优秀的大学文化,才是一个优秀的大学。

说大学文化,不是常说的“校园文化”,而是有其深刻的内涵。要将大学文化贯彻于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

学校01年成立了文化建设办公室,成立了素质教育办公室。提出大学文化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要做的问题,还要面对很多观念上、意识上的问题。比如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事情上,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实际上就有问题。有些系、学院提出一些表面上的理由,实际上开始排斥,在考核上提出一些这样那样的意见,造成阻力,这是心理上的问题,也是观念上的问题。但这牵涉到大连大学今后的发展和追求。再比如在引进人才的政策上有抵触:引进外面的人才待遇高,但校内的人才为什么没有?学校一方面进行正面的引导和大学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从政策上也做出一些调整,对进修学习的教师在待遇上提高和改善。

学校引进的人才也有问题,所谓的“两个老虎打起来”。学校在教授中不仅树立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树立合作、共事、尊重、科学、民主、理性的价值观。

没有大学文化,大学的发展方向、决策和传统都受到挑战和影响。大连大学不能名为大学,但思维、方法等还停留在中专、大专的层次上。

学校要建立对大学文化的认识体系,也要及时地、随机地将对大学文化的认识转变成一种工作机制。但首先要有认识,要有一部分人提出来,建立起大学文化的构架,使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和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的构想在核心层次上有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大学的文化精神。

大学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大学里的每一个人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要解决好领导和教师、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的关系,然后是下一步怎么干,怎么管的问题。

比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学校又督导组,如何对教师讲课进行评价?教师的责任到底怎么理解?教师自己认为,我的课认真备课了,有讲义,上课讲的挺好,理论上不错,逻辑上讲清楚了,凭什么说我的课不好?但作为大学教师,法律的、道德的、社会的职责你怎么体现?实际上,应该以学生的评价为标准,学生说你讲的好就是好,学生说你讲的不好就是不好。你讲错了不行,讲对了不够,教师成功了还不够,你还要让学生成功,让学生成才,这才是教师的成功,是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对你不满意,就是不成功。学生这个班、那个班、这类学生、那类学生,千差万别,教师都一个讲法不行。教师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

课堂教学怎么切入?我们提出“以实入理,问题为纲,激发兴趣,引导思维,设计实务,培养能力”,教学要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大学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人和理想。很多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应该干的份内的事情。还有社会服务,大学应该为社区、为社会提供帮助和服务。

大学具有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责任。如果社会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包括在大学里,就不是大学。大学应该不接受世俗化、庸俗化的东西,这是大学的格调和理想。

对大学文化的基本认识问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是必须解决的。

再如,医生,中国的医生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而日本的医生则是“治病救人,使病人愉快”。所以在中国看病,是你围着医生转,一会儿让你转过来,一会儿让你转过去,一会儿叫你这样,一会儿叫你那样;而日本的医生是围着病人转,病人做着,医生一会儿转过来,一会儿转过去,一会儿看上边,一会儿看下边。现在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这个境界。

第二个层面:大学的文化模式。

所有人应该建立的一个科学的思考、认识问题的稳定的角度,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个科学态度,要主观能动地塑造自己先进的文化模式。大学文化模式有三个要素:

超越意识。这是很自觉的一种意识。追求更好,如今年干的和去年干的不同。

主体意识。即很真诚的服务。像日本人的微笑服务、点头哈腰等等,这都是岗位角色定位所致,而不是虚伪的。目前干工作存在着“我凭什么...”的意识,很多人带着怨气、不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

契约意识。道德上升一步就必须用法律规范。

这个文化模式实际上是从真、善、美的角度来理解。学会尊重、理解、宽容、积极,而不是怀疑、消极...;求真,就是求辨。要多向思维,辩证思维...;求善,要用积极的情感、动机认识和处理事物...;团结、合作、微笑、感谢...—将这些养成思考的角度,待人待事的角度...

第三个层面:将大学文化规范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四个层面:建立完善的大学文化载体。

要在学校建立一种风尚,建立讨论先进文化的风气。学校倡导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学生成才。教师评职称上采取一些政策和措施,过去很多评不上教授的教师现在可以评了,因为他们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成功做出的贡献很大。当然,这些教师也并非在学术、教学论文方面没有成果和成就的人。尤其是教两课的教师,提出到底是论文重要还是做人素质重要。再如对机关的评价、标准,什么是好的机关?—让教师做成事的机关就是好的机关;什么是好的制度?—让想干事的干成事的制度就是好制度。还有对管理的理解,管理—管是铺设(管道);理是理顺。还有,如何在大学文化的视角下开展理论工作,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

大连大学今年提出了创新计划,推出优秀的教学、科研、机关、学生团队建设,来体现和折射大学文化。学校正在打造优势学科,优秀团队,特别倡导团队精神,研究优秀团队和优秀标准,重点扶持团队干大事,把小方向变成大方向,将行政权利转化称学术权力,机关从战略上研究,有政策相匹配,将管理分解成几个职能,在服务上提供事务服务。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白云新村绕山路3-1号(116021)
电话:(0411)84327088(校办)  
传真:84315884    
版权所有:大连开放大学  辽ICP备05022351号-2

关注微信号

手机版